长线计划的买房人——
先租后买也挺好
又是一个忙碌的早晨。40岁的晓光把女儿送到学校,自己又匆匆赶去上班。“幸亏租的房子近啊,不然早晨更像打仗了。”晓光是北京一家国企员工,对于房子,她比别人有更多的感受。
十几年前,晓光的爱人放弃老家一份不错的工作,做起了“北漂”。结婚几年后,小两口“一步到位”买下了亚运村附近的一处“豪宅”。“当时的确算是豪宅,180平米,一平米7800,不少同学羡慕,可是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。”为了这座“豪宅”,夫妻俩不仅耗尽自己的积蓄和父母的资助,还要负担每月8000块的贷款,压力不小。几年后,晓光爱人经营的公司出现困难,再加上宝贝女儿刚上幼儿园,沉重的经济负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。
“生活要是为了这个房子疲于奔命,真不值得。”晓光这样想。当时,房价已经涨到一万四五一平方米,俩人一合计,卖掉房子还完贷款,能剩100多万元,先租房,过几年再买个学区房,一举两得。
晓光开始找寻合适的学区房。卖房的余款本来足以支付一套90平方米学区房的全款,可是看房半年,北京的房价飞涨起来,要实现原来的计划,就又要重新做房奴,晓光不愿意。
去年,孩子在西城就读了一所不错的小学,晓光依旧延续着租房生涯,虽然租金也在涨,但是幅度总是有限,而且,租来的房子离学校、单位都近,生活方便。
“房子肯定还是要买,看着不断上涨的房价,我的心理承受力已经又上台阶了。”晓光说,她已经把买房做了“长线”计划,准备五六年后孩子上初中时再出手。“没房的人都盼着房价跌,可我觉得‘跌’是不可能了,就希望房价慢点涨,工资快点涨,到我真要出手时还能承受得起。”
经济适用房的边缘人——
想换个“不用担心”的房子
虽然在青岛生活了已经10年,薛军兆仍然觉得自己是城市的边缘人。
“没有户口,就不能申请经济适用房,也就没有安定感。”小薛28岁,10年前被一家银行从老家临沂招工来青岛做了押运员。结婚后,小薛和同是外地人的媳妇在城里租了套40平方米的一居室。租房的价格不断在涨,刚租那会儿是300元,后来五六百元,一直涨到700元。每隔几个月就要和房东讨价还价,让小薛两口子感到非常不愉快。
一个偶然的机会,小薛发现了青岛市郊城阳区的一处小产权房。“是那个村委会开发的,心里知道这样的房子不敢买,可是也没有别的办法。”小薛实地探访了多次,发现这个小产权房小区的买房人大多是他这样的外来户。于是,小薛花9万元在这个小区买了套顶楼的两居室,可小薛还是不踏实。“毕竟是小产权房,真怕这个房子白买了。”
小薛希望现在的房子住上几年能早点卖掉,换个“不用担心”的房子。小薛也去咨询过购买经济适用房的问题,得到的答复让他失望。“经济适用房价格在4000元左右,比市场价低得多。可按现在的政策,我们没有资格买。”这让小薛心里有点不舒服——同样在为这个城市出着一份力,却因为没有户口,不能享受这份市民待遇。
“在青岛都习惯了,不会再回老家去,所以一定得努力挣钱买房。”小薛听说现在中介有不少办经济适用房二手房买卖的,说只要多交点手续费他也能买,心里燃起了希望。“要是也有资格参加经济适用房排队当然好,实在不行就买个经适房的二手房,总不能拿这个收入去拼商品房啊!”但小薛心里依然没底,毕竟这是政策不允许的呀,真能买吗,买了后真能安心地住吗?
有改善需求的置业者——
期待楼市更平稳
见到朱丽卿的时候,她正在翻天津一家报纸上的地产广告,“眼睛都看花了”。买不买房,啥时候买房,这样的问题过去一年始终纠结着朱丽卿。
朱丽卿是天津市河东区的一名机关干部,一直住在单位房改时买下的90平方米的房子里。正因为已经有了一套房,朱丽卿的买房计划一直没有实际动作。4年前,孩子上小学五年级,本想买个南开中学附近的房子,为几年后孩子上高中做准备,可是觉得房子要空置好几年有点亏,一念之差放弃了,这让朱丽卿相当后悔。“当时有个精装楼盘每平方米9000元左右,觉得有点贵没买。现在儿子真考上南开了,房价却涨到2万元,想买也买不起了。”
手里有些积蓄,看着CPI的指数在变,朱丽卿最近有点着急。“钱在手里也不踏实,也没别的投资途径,变成房子吧可能会好些。”房价在涨,一方面坚定了朱丽卿的买房信心,可看着已经挺高的房价,啥时候出手,房价能不能降点,朱丽卿拿不定主意。这大半年,她天天关注政策、关注房价,关注媒体的调子。
朱丽卿心中理想的房子是个140平方米左右的三居室,这样不仅儿子有了自己的书房,而且家里也能有个储物空间。“我有改善的需求,也有投资的需要,真盼着楼市更平稳一些。”
为了降低风险,朱丽卿去年10月份买了个小二手房,算是为自己的房产投资做个铺垫。“单价8000多元,总价不到50万元,我觉得这样的房子应该是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,价格也还有空间,算是个尝试吧。”
买房两个月,单价涨了500元,朱丽卿又喜又忧,喜的是买了的小房升值了,忧的是“这套房子是赚了,就怕离理想的、自己要住的房子更远了。”
(注:本文中朱丽卿为化名)
来源:《人民网》